2009年高三历史古代史政治专题复习(新人新教版)
2009年高三历史古代史政治专题复习(新人新教版)第2页

  影响: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但诸侯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分裂割据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表明其结束,但西汉时期又曾实行郡县与封王并行的制度。

  ③西周宗法制的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大宗和小宗。特点:由嫡长子继承,利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①战国时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战国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中央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地方实行郡县制。基本特征:皇权至上、王位世袭,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还要注意按传统复习各主要朝代在加强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汉魏巩固

  汉初,中央汉初"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改革管制,让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中、外朝,加强皇权;地方汉初郡县与封国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一统"局面。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东汉时期,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最终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割据政权为维护统治,都不同程度地加强君主专制逐步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

  ④隋唐完善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六部";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还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