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但他又是少有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是秦朝短命的主要原因。
唐太宗则是另一类历史人物的典型。他即位之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戒奢从简;文化教育上推行完善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之上的。
6.在中国古代,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秦汉以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⑤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评价(略)
①利与弊:利在于: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之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②经验教训: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②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⑤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③联系现实: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注意对比,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还要认识"十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8.注意各朝代对各级官吏监察机构的设置:
秦朝--御史大夫(兼管);北宋--通判;明朝--按察司;注意通判与按察司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