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题提示
学习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主要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三个方面掌握。其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是高考的重点。
(二)主体线索梳理
Ⅰ.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生产中,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主要耕作方式是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要抓住"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这两点,来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各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中农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工程、土地制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小专题进行归纳整理。农业史是中国古代史复习的重点,"三农"问题始终是高考的热点问题。
①早期农业生产的起源:世界三个中心: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其中东亚的起源是中国。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形成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生产工具:刀耕火种;家畜饲养:"狗、猪、鸡、水牛"农畜并存发展。
②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主要使用木制耒耜和石制锄犁,出现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它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水利灌溉:秦国的都江堰;耕作方式:从集体劳动到个体劳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③封建社会:生产工具: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发明耧车、后来出现犁壁、东汉牛耕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耕作技术:汉代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耕耙耱技术;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水利灌溉: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灌溉工具:曹魏改制的翻车、唐代创制的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①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③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的土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