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三历史古代史经济专题复习(新人新教版)
2009年高三历史古代史经济专题复习(新人新教版)第5页

  物价、税收,并对市的买卖规模和时间都有限定。明清时期明太祖依然固守重农抑商"厚本抑末";雍正帝也强调"农本商末"。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对民营商业征收重税。明太祖实行"海禁",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3.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①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历史原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此外,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①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宋时占城稻传入后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②自然环境: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③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②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比较早,但直到三国时期,都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从魏晋开始,北方处于战乱状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移民的涌入,统治者的重视,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朝统一后,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北方仍是全国经济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赖于南方的补充,大运河的开凿就是这一形势的体现。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之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最终形成。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正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证。

  ③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的标准:人口数、农产品的产量超过北方;南方持久、稳定地占据优势;新的经济重心取代旧的经济重心,成为新的财税支柱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