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
极
方
面 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
极
方
面 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的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确立: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分化。
(3)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原因 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影响 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 措施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等 结果 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
教材补缺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
(1)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③统治者的政策: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④江南经济发展: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⑤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