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4)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有浓厚的专制独裁意识。
2.表现
(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3.特点
(1)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首位。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清洗异己;缺少监督。
(3)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思想控制,学术问题政治化。
4.评价
(1)成就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材补缺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