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2002年天津文综)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解析】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目的是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儒生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就是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大历史名词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又是明确思想与政治的内在关系。故选D。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
【解析】本题的正确选项"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在教材中有较明确的表述,只要基础知识掌握准确,能够再认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就能作出正确判断。(答:C)
4.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1995年·全国)
【解析】本题是对秦汉治国方针、统治政策及其结果和影响的比较分析。秦皇汉武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是显赫的。他们的治国方针、雄才大略,他们的得与失、成与败,无疑留给了后人不尽的精神财富。命题明显是出自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既有史实依托又有较高的思维含量。这道题目可以说是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考查本主题内容的经典例题。
从题型上看本题属于材料型的问答题,考查知识记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比较历史人物和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等多种能力。它要求首先要读懂材料,知道材料认为汉武帝有秦始皇的过失却避免了秦始皇的下场;其次要理解设问的细微之处,依据设问进行回答。第一问的"相似之处"即两人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等方面的共同做法。回答时可从其目的、方式上答出,无须答出具体史实。第二问是本题的重点,可从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项相同举动的不同目的、条件、客观效果即可论证题中的结论--秦亡汉兴。注意不要超越题目限制,也不能罗列具体史实,另外还应注意答题格式:逐项分开比较,不能答成列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