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秦律对后世律令的制订;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3)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训,实现休养生息政策,导致"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
(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政策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1)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原因:匈奴力量很强,而西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经济凋敝,国力薄弱。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
(2)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有力量打败匈奴。影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3)第三阶段:西汉后期又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原因:匈奴内乱,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影响: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
5.秦汉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第一,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原因:秦汉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但各地文化特点不可能短期消除且秦汉又是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各民族的发展也促使丈化多样化。
第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原因:秦汉中外交通发达,特别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第三,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原因:秦汉政治强大,整体上国力一直较好,经济发展。
第四,气势恢弘。原因:大一统的帝国和统治者的气魄的影响。
【认知拓展】
1.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认识
①内容方面: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让度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②特点方面: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③历史根源:一是理论来源为法家思想。二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④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对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与分封制相比,它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至于秦朝短命而亡,并非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致,而是其暴政的结果。不过,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其代表地主阶级反动性的一面越来越明显,并且由于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独断性和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