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这是因为细胞的生长要受到细胞核与细胞质以及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等因素的制约。
(1)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限制。细胞要通过它的表面不断地和周围环境或邻近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它就必须有足够的表面积,否则它的代谢作用就很难进行。当细胞的体积由于生长而逐步增大时,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导致表面积不够,使细胞内部和外界的物质交换适应不了细胞的需要,这就会引起细胞的分裂,以恢复其原来的表面积与体积的适宜比值。
(2)要维持细胞核与细胞质体积之间的平衡状态。细胞质中的生理、生化过程都受到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指引和控制。因此,当细胞质的体积增长太大时,细胞核对这样大范围的细胞质的调控作用就会相对地减少,以致造成核、质的不平衡,从而引起细胞分裂,以恢复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稳定状态。
(3)细胞内物质的交流与细胞体积的关系。细胞内的物质从一端向另一端运输或扩散是有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假如细胞的体积很大,势必影响物质传递与交流的速度,细胞内部的生命活动就不能灵敏地调控与缓冲。
2.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相差较大。间期占时间很长,分裂期占时间很短。试想,细胞分裂间期,为什么需要这样长的时间?
剖析:近代科学研究证实: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内部发生着很复杂的变化,最大的变化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的结果,每条染色体都形成两条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呈细丝状,连在一起,共有一个着丝点。因此说,分裂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
3.广义说来,有丝分裂应该包括细胞质分裂。但是,也可以把细胞质分裂看作是一个单独的阶段。那么,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细胞质分裂阶段有什么区别?
剖析:大多数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分裂是与核分裂协调进行的,细胞质分裂起始于中后期。细胞质分裂面一般总是和纺锤体的赤道面一致,其方向约在核分裂中期就已确定。如果在中期时用离心法改变细胞的纺锤体的正常位置,细胞分裂面方向并不随之改变。但是,如果在中期之前改变纺锤体的位置,细胞质分裂面的方向也就随着发生改变。
动物细胞在进行细胞质分裂时,先是在要形成分裂面处的细胞质收缩,环细胞表面出现一条窄的凹沟,这条沟叫做分裂沟。分裂沟环绕细胞表面一圈,使细胞呈哑铃状。它的形成和细胞膜下方的细胞质微丝有关系。植物细胞因为有细胞壁,它的分裂方式不同于动物细胞,最主要的差别是植物细胞在进行细胞质分裂时,有细胞板的形成。细胞板产生于晚后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