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监察谏议制度
1.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2.评价
(1)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辩]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拓]
藩镇割据的形成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许多节度使。安史降将大都委以节度使;平叛中的有功将领,不少也升任节度使。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就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联]近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源自中国的科举制,科举制度体现"机会均等"原则,与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相适应。
[辩]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的仍然很多。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主要选官制度,其本身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
[联]进士科考试在唐代倾向于以诗赋为主,把作诗与入仕联系在一起,这必然促使世人对诗的努力学习和钻研。唐代大多数诗人都走过科举之路,唐诗百花纷呈的繁荣局面与科举注重诗赋密不可分。
重难点一 隋唐中央官制的演变
史料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探究] 据史料概括唐代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的特点。
[提示] 分散相权,体现皇权下的集体决策;中央各部门相互间既配合又牵制;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