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 政策强烈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③政府暂时无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
(2)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剩下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影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巩固了工农联盟。)
②在工业方面:解除了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 投资开发。(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③在经济管理上,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由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变为主要依靠 手段管理。
④在贸易方面:恢复 和 。(影响: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⑤在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 。
(3)实质: 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 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 经济的发展
(4)评价
①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②新经济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导致过早终止。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
1、建立新经济关系上:
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异,战--直接过渡,直接摧毁旧经济体制代之以新经济体制,新--逐步过渡,"不摧毁旧体制,而是活跃发展他,逐步掌握他"逐步地改造。
2、生产资料所有制:战-绝对、彻底的公有制;新-多种所有制并存,即保证公有制主体,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关系
3、分配原则:战-平均主义 新--按劳分配
4、经济运行机制:战--计划调节,新--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5、作用和实践效果:战-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四、斯大林模式
1、背景:苏联成立时间、组成、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2、形成过程
(1)苏联的工业化
方针提出:1925年 原因--
采用-- 体制
资金来源--
实施:从1928年起 一五计划(1928--1932)成就:农业国--工业、农业国
二五计划(1933--1937)成就: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欧洲一、世界二)
三五计划(1938--1941)结果: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2)农业集体化
背景:直接原因:工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1926苏联出现 困难;根本原因: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政策变化: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 "
过程:30年代农业集体化高潮(原因--中央的推动和压力)
结果:引起农民不满和抵制,虽纠正,但未停止,1937实现
影响:
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