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②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③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
1) 消极性:
①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
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 的颁布。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4、形成原因: 的包围和威胁;国内相对 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
个人因素。 的经济政治体制。
5、表现:
①经济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政治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机制;在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上盛行个人崇拜--国家的权利高度集中于党,集中于党中央,集中于斯大林;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盛行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2)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3)文化上: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6.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从功绩和弊端角度:
(1)功绩:①这一模式使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②在工业化建设、二战以及战后经济恢复中都起了重要作用。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2)弊端: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③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为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巨变的历史根源。
2)从模式角度:
①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②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③但它带来的明显弊端告诉我们: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7、对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考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