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放映一段十二届人大的视频,讨论:同学们可以通过哪些传播媒介了解关于人大会议的有关信息?根据学生概括指出: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由此导入新课。上述这些都是传递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也就是所谓的传播媒介。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媒介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二、新授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板书)
1、历史渊源:(板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第二组展示并简介所搜索的中国近代报刊的图片
2、近代报刊(板书)
投影《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投影材料
材料一 当今时事......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
--《申报》(1872年)
材料二 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人心之所趋向也。
--王韬
想一想:以上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原因是什么?从内容上看近代报刊大概可分为几种类型?
(二)影视的普及(板书)
1、电影
第三组展示所搜索的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首映成功之后,电影时代的来临。
1905年,北京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历经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除《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作品外,还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
根据以上材料填表:
世界产生标志: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首映中国首部电影 1905年《定军山》
发展历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优秀影片
2、电视(板书)
第四组展示所搜索的中国电视发展简史
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自此,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新的民俗。
1990年4月18日,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有线台的成立,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板书)
1、出现:(板书)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互联网应用:(板书)
(问)同学们,你们平时一定会上网。那么,请你们说说互联网到底能做些什么?
3、影响:(板书)
(讨论)想想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合作探究】
你如何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
视频激趣,创设情境,为新课学习作好情绪铺垫并自然进入新课话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展示,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运用书本的知识背景达成深刻的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播放相关电影的截取视频,有利于激趣。
问题探究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解题思维。
课外延展环节实现学生情感的深化,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中国近代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创办者和创办时间是 A.英美报商;1920年11月 ( C)
B.俄英报商;1923年1月
C.英美报商;1923年1月
D.俄英报商;1920年11月
2.中国电视事业起步的标志是 ( A )
A.北京电视台试播
B.中央电视台成立
C.多系列、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建立
D.各省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3、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影片是( D ) A、《渔光曲》 B、《姊妹花》
C、《火烧红莲寺》 D、《一江春水向东流》
4、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市民不能做的事情是
( D )
A、收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
B、订阅一些报刊
C、周末到电影院放松心情
D、晚上打开电视看看新闻
完成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