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化常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w.w.w.302edu.c.o.m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识记字音
句读(dòu) 阿谀(yú) 郯(tán)子 苌(cháng)弘 李蟠(pán)
老聃(dān) 贻(yí)赠 经传(zhuàn)
理解词义
1. 重点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学习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吾从而师之 师:学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今之众人 众人:指一般人。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古时指文章的断句。
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放弃。
官盛则近谀 盛:高,大。
君子不齿 齿:并列。
郯子之徒 徒:一类。
不拘于时 时:世俗。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2. 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3. 多义词
(1)师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