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二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二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第3页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这首词,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身经历,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不重用抗金爱国志士的愤慨。

2读这首词,作者忧愤深广,忠义之心如见,须保持豪壮的基调,特别是它的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乃全词主旨所在,要读出作者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悲观语或怨语。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贴切的用典

本词用典贴切,寄意深远。前人说过"材富则约以用之",用典是压缩材料的好办法,如写仓促用兵导致失败的历史教训,仅用了"元嘉草草"三句十四个字。赏析本词,要一一弄明作者用典的意义,他所用的除了词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而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先看上片。首先,作者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抱负。词人既已来到当时的抗战前线,渴望自己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夙愿,他对曾经在这个地方成就了大业的英雄怀有景仰之情,是极为自然的事。其次,词中也有一条明显的叙事、抒情的线索:词人知道这个地方在三国孙权时代曾经出现过繁华的景象,想去探寻它的遗迹,然而昔日的"舞榭歌台"已经荡然无存,这使他感慨万千;可是他看到了在"斜阳草树"掩映下的刘裕故居,这时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当年刘裕誓师北伐的图景来,他为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形象而激动不已。作者对英雄的追慕和歌颂,实际上就是对南宋不知振作、腐败无能的针砭和讽刺。

再看下片。一开始就是一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词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上片既已说到北伐雄图,这里再说北伐的基本方针,也是极其自然的。这是诗词中常用的讽喻手法,因为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词人这样写,含有委婉劝阻的意图。再下一件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发人深思。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形象。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就艺术手法论,围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问题探究

苏辛词都具有豪放的特点,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有哪些不同呢?请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导思: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一样怀古两样情,两个词人不同的思想、处境是造成这两首词差别的最重要的原因。

探究:

第一步,收集苏轼和辛弃疾人生际遇的信息,并作比较探究。

第二步,对比分析两篇文章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分析过程中应结合作者的时代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