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二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1)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二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1)第1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

内容感知

这首词写于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任镇江知府期间。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作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诗中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舞榭(xiè) 狼居胥(xū) 巷陌(mò)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古今异义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今义:常指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2一词多义

风流

3词类活用

赢得仓皇北顾(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北。)

尚能饭否(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四、文学常识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永遇乐》有平韵、仄韵两体,此调系仄韵,上、下片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韵脚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则层次自然清晰。此调句法大多为四字句,而以五字句或六字句结住一层,基本的节奏型是"××-××,××-××,××-××-×(×)",整齐之中又有变化;另有两个三字句(有的书上将它们跟下句合并),须读出提示的语气。

五、名篇名句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