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2、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热情。
3、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讲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1、了解宇宙学的有关知识;
2、掌握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1、本文语言带有欧式语言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中国古人曾提出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汉代学者张衡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无限宇宙概念。浑天说认为天地的形状像一个鸡蛋,天与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着蛋黄。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1543年,N.哥白尼所著《天球运行论》正式提出了"日心说"观点, 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
目前的宇宙理论认为宇宙可能是类似马鞍状的负弯曲形状,该理论源于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的外形如同一个吹起的气球,我们则生活在宇宙的"表面"。斯蒂芬·霍金表示,我们宇宙的形状可能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几何图形,更接近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宇宙究竟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演说辞《宇宙的未来》(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
三、文体解说:讲演稿也叫演说词,是在较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
一般正文的写作有如下步骤:
1 、开头语。开头语的任务是吸引观众,引出下文。有六种形式:(1)由背景和问候、感谢语开始;(2)概括讲演内容或揭示中心论点;(3)从讲演题目谈起;(4)从讲演缘由引起;(5)从另一事件引入正题;(6)用发人深思的问题开头。
2 、主体。主体即中心内容。一般有三种类型:记叙性讲演稿、议论性讲演稿、抒情性讲演稿。
3 、结语。是讲演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常用总结全文,加深印象;提出希望,给人鼓舞;照应题目,完整文意等方法在激动人心的结语中结束全文。
四、学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对照注释,理清课文思路)
第1段,开门见山,直揭主题,总起全文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
第2~5段,写巫师、牧师、宗教狂热者等非科学家们对未来的妄测,反衬科学家观测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