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知识要点: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2)
2010高考历史知识要点: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2)第5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新中国建立时,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而当时印度人均国民收入是57美元,亚洲人均国民收入是44美元。)到1978年,经过近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的经济取得了进步,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3、4元)在列入统计的126个国家与地区中排104位,位于巴基斯坦和坦桑尼亚之后。)

  2、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增长

  根据国际权威组织公布的资料,199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到2001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14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

  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终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上。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家庭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4、建设小康社会

  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力争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

  1、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城市人口只有5765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10.6%,不仅远远低于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28%,而且还低于当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6%。到1978年,全国城市化率也只有17.9%,城市数量由136个增加到193个,增长速度非常缓慢。)

  3、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表现:数量增多,1978-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目前已初具规模的有: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京津为中心的北京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4、城市化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