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知识要点: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2)
2010高考历史知识要点: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2)第2页

  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4.经验教训

  ①现代化建设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②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更要注意遵守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改革就是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中国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改变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安徽、四川率先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1982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原来叫社队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基本没有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社队企业的生产总值为646亿元。到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72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4%,吸纳农村劳动力达6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0%。

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原来的管理体制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农村改革的推动。

  2、过程

  1978-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开展综合配套改革;扩大城市综合改革,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984-1992年: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以后: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