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二轮复习《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6)知识梳理(专题二)
2009届高三二轮复习《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6)知识梳理(专题二)第4页

  3.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

  社会公德不同于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所有社会成员,不分阶级、阶层、职业,不管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只要是在公共场所,都要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涉及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设施等许多方面。

  4.社会公德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公共生活领域中长期积累的道德经验的总结,对于维护公共利益,保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展,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作用越来越突出。

  社会公德的状况,是展示公民道德修养与社会文明程度的"窗口"。社会公德是公民生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活动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因而成为衡量文明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一个人是否养成了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体现着这个人的文明素养;社会成员能不能普遍遵守社会公德,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公德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吸收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倡导的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①文明礼貌。这是道德对人们行为举止的一种基本要求,它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尊与道德素养。文明礼貌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中国素有"礼仪之帮"的美誉,历来重视文明礼貌这一行为规范。把文明礼貌作为社会公德的首项规范,既反映了现代社会公共交往日益频繁的要求,又体现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

  ②助人为乐。当有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着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而真诚的关怀和帮助,这就是助人为乐。如果说文明礼貌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那么助人为乐则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这种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道德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

  ③爱护公物。公共财物是社会成员的共同财富,也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实现共同利益及个人利益的物质条件。所以,以社会主义社会主人翁的的责任感,维护和珍惜国家、集体的财产,爱护公物,是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

  ④保护环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自然环境,就是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我国把保护环境确定为社会公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⑤遵纪守法。遵守纪律和法律,是建立公共秩序的起码道德条件。如果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目无法纪,为所欲为,社会就不可能和谐有序。遵纪守法,是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三、有公德 讲文明 求和谐

  1.遵守公德的重要性

  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遍的行为准则,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规范效力,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的道德操守。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公德的文明人

  社会公德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普遍树立了公德观念。

  (1)克服私心,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同所有道德规范一样,社会公德调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在公共领域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人权益与他人权益具有一致性,遵守社会公德,既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

  (2)充满爱心,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一个人只有充满爱心,才会关心、尊重他人,才会热爱集体、维护公共利益。奉献爱心,遵守公德,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