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二轮复习《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6)知识梳理(专题二)
2009届高三二轮复习《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6)知识梳理(专题二)第3页

  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等等。

  办事公道。作为所有职业的道德规范,办事公道要求从业者职业活动中出于公心,公正,公平、平等地待人接物。坚持原则而不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一视同仁而不厚此薄彼、趋炎附势,是办事公道的具体表现。

  服务群众。作为从业者的责任与义务,这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道德领域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地位平等,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在职业生活中,心里装着群众,热情、周到、耐心地为工作对象服务,认真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都是服务群众的具体要求。

  奉献社会。从业者如果不能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反之,从业者若无奉献社会的精神,其他职业道德规范的履行都会受到影响。甘于奉献社会,才能在职业活动中体味人生的意义与幸福。所以,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更高境界,也是做人的更高境界。

  2.各行各业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特点

  我国各行各业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特点和要求,适用于各行各业。

三、培养职业精神 践行职业道德

  1.如何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

  在职业活动中,职业道德风貌是从业者职业精神的展示。任何职业的从业者,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职业精神,就不会自觉践行职业道德,更难以在职业岗位上有所建树。

  (1)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首先要端正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本质上是工作态度。对工作采取什么态度,是衡量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积极工作,还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干一行爱一行,还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诚实劳动,还是投机取巧、非法牟利......这些道德表现,都源于不同的职业态度。

  (2)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包括维持个人生活、实现个人价值和承担社会义务三方面内容。当就业还是谋生的手段时,期待职业活动带来丰厚收入,这无可厚非,但只有从业者主动承担社会义务,为社会作奉献,才把握了职业精神的真谛。职业精神并非要求人们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但一日在岗,就要尽职尽责,践行职业道德。

  (3)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还要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参加职业培训,不仅要学习职业技能,更要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学习这些知识,了解从业者的行为规范及其评价标准,无论对职业精神的领悟,还是对职业道德的理解,都是不可缺少的。

  2.不懈努力,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

  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涯中的人生境界。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我们只有磨砺职业精神,自觉践行职业道德,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

  

2.3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

  1.人们的生活不可缺少社会公德

  在人们的生活中,调整公共场所的各种关系,维护公众利益,需要相应的公德。

  2.什么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