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的影响。
在1932年的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后,工人、贫民仍被排挤在政治权力之外。通过学习,让学生辩证地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
二、教材要点:
"光荣革命"
本目主要是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曲折反复的过程,为了解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提供了一个政治背景和历史延续性的铺垫。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先后经历了议会斗争时期、两次内战时期、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时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以及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革命最初的既定目标,确保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既得利益,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国王,大大削弱了王权,这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的产物,是与当时英国国情及革命领导力量的构成相适应的,是切合而且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限制王权的法案:
君主立宪制是英国代议制度的特征,《权利法案》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过程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它肯定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限制,把国王继承权、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权力都掌握在议会手中。君权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成为这一时期一个总的发展趋势。最终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小密室的演变:
这一目主要介绍了英国责任内阁制度的确立和形成过程。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显著特征。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三个重要机构:议会、国王和内阁。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领袖,但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而已。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实质使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这样,英国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君主制的典型国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得到了发展。
英国内阁制的形成反映了英国政治生活中的许多规定都源于传统或习惯。"光荣革命"前,国王有一个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由国王指定的贵族担任枢密大臣,协助国王制定政策,并向国王提出建议。"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与几位重要的枢密大臣在一个小密室中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特别是外交问题的意见,这个小密室逐渐成为内部的代名词,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到了汉诺威王朝,国王中很多人不懂英国语, 不参加内阁会议,并形成惯例,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地位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人们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本目着重介绍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的议会改革,实际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调整与完善。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英国是较早步入政治民主化的国家,而议会改革是其中的中心环节。工业革命后,英国议会有过多次改革,本目教材重点介绍的是1832年的改革。可从背景、内容、作用等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1)背景:第一,工业近代化必然带来政治民主化。19世纪早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英国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工业化带来财富与出身的尖锐矛盾。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打破按出身享有政治权利的局面,他们积极谋取参政的权利;工业化带来人口高度集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