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7.1《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学案(人民版07版必修1)
历史:7.1《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学案(人民版07版必修1)第3页

  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稠密的新兴工业城市要求增加议会的席位。第二,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第三,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英国人自古以来富有很强的民主意识,到了近代政治民主意识更加强烈,正是这种政治民主意识使每一个阶层都在为争取权利而斗争,保证了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推进。第四、旧选举制的弊端严重,1832年议会改革前的议会政治称为旧制度,旧制度不同于等级君主制度,基本适应当时政治发展状况。旧制度实际上是贵族寡头政治,贵族操纵议会。旧制度弊端丛生,主要表现在,首先,从选举权方面来看,主要是选举资格混乱,各选区选举资格不一,各有各的标准,不是以财产为标准,而是以人的出身为标准,随着工业化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样要求获得选举权。其次,从议会的席位分布情况来看,同样混乱,有的"衰败的选区"已基本无人居住,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有的新兴都市,人口众多,但却没有席位或很少有席位。再次,选举方法腐败,营私舞弊、贿选公开化。改革这种旧制度,势在必行。

  (2)内容: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获得通过,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选举资格的改革。方案规定城市居民凡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主和年付房租额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居民中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有选举权。第二,议会名额重新分配。取消56个"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30个小选区选举名额也从2名减至1名,空出的143年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

  (3)作用:首先,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并且创立了走向民主改革的方式,即在对旧制度改革中不断创新,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的进程,这对世界各国的民主进程的推进都是值得借鉴的。其次,使工业资产阶级(主要是中产阶级)跻身于统治地位,从而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相适应,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再次,劳动人民(工人、贫民)选举资格受到了种种限制。进一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走向了公开的政治斗争形式。

  继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1867年和1884年,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这些改革,使议会制度日趋民主化。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

  (1)渐进、平缓。使政治民主少曲折,社会动荡少。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斗争和妥协相结合,是改革成功的两个重要手段。1832年改革前社会各种政治力量有分有合,既互相斗争,又互相依赖,妥协成为必然,最终通过了1832年改革法案。以英国式的独特的方式解决了政治民主化,为世界政治民主化作出了贡献。

(3)议会改革每次扩大的社会权利都是实际的,不可剥夺的,较之法国的民主权利得而复失来说,英国的经验是成功的。

"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19世纪70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从1887年到1897年,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并使一部分立法权也转入内阁手中,内阁还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伴随着政党政治的日益完善,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下院议会党团的控制大为加强。英国议会的许多权力已转向了内阁,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体现了 "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同时意味着英国君主立宪制黄金时代的结束。

  本课教材的四目内容,构成了英国议会制君立宪的形成→发展→调整→完善→黄金时代结束的全过程,学习时要通过逐目内容的分析,提示各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英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全貌。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设计教学情境导入本课:据新华社报道:2005年11上旬,国家主席胡锦涛对英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