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2.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3.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阴阳:阴阳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4.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物。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5.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
6.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指官员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而言。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字:古人有名又有字。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一般来说字与名是有联系的,意义相同或相关,如“衡”“平”同义。南阳西
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北。]
[属(zhǔ文:写文
章。属,连缀。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三辅:汉朝以京兆汉朝也作政区名
因:趁机,乘便。京师:指洛阳。观:义同“游”。太学:古代设在高学府。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
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虽……而……:相当于“虽然……但是……”。骄尚:骄傲自大。]
[从容:稳重,举止得体。淡静:淡泊宁静。指不热衷于名利富贵,清心寡欲。俗人:庸俗之人。此指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永元:东汉和帝年号(89-105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