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翻译下列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判断句)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文: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状语后置句)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哪里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状语后置句)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判断句)
环节二:把握文意
3.下面各句中属于作者"择师"标准的一句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选D A项是作者提出的论题,B项是从师的必要性,C项是教师的作用。
4.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本段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D.第5、6、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解析:选C C项,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古今异义词,这里指一般人
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
愚: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
(4)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推测,大概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身:自己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