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体目标
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等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中字词句式的用法特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突出知识性并注重知识的积累整合。
(2)进行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学会整合学过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2)利用课文中的注释与工具书落实重点实词,翻译文章,并通过课堂分析与讲解,掌握重点的文言现象。
(3)通过探究的方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文本的写作艺术及抒发的情感进行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社会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文章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古人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四、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必修教材四个模块的学习,已经对高中阶段的知识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文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文章大意的把握上没有太大问题,缺少的是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因此在深入解读文本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必修一的古代记叙散文,首先展示了古代文字的简洁之美,提供了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为高中阶段阅读文言文打下了基础;必修二则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入手,展示古人从自然之美中生发的情感情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必修三以古代议论性散文展示逻辑之美,提供对文言进行质疑与探究的钥匙;必修四是古代人物传记,对人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在这样的基础上,必修五展示了抽象的情感之美,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梳理文章层次,深入、立体地评价人或事,才能以披文入情的综合方法进行深层面的阅读。
五、教学策略
1、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进行归类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及体悟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加品味。
对于线索明晰的说理议论文字,如庄子的《逍遥游》,应从层次结构入手,理清思路,把握大意,再思考文后问题,或边读边找出文章的论点以及支撑论点的论据。
对于表情说理类文章,如李密的《陈情表》,应先通读一遍,从整体上大致了解文章情感,其次再细读、慢读,理清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