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以及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有的教学的预设都应当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本课的教学预设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后进行的,利用分类的方法理解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从而引出胶体的概念。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探究实验,目的使学生在实验、观察、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获得感性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与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有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及发散思维。
三、学情分析
用类比的方法(与溶液类比),学生很容易知道胶体是一种混合物。用分类的思想学习分散系学生应该没有困难。用丁达尔效应检验胶体的实验学生也能顺利完成,问题是如何用物理的知识解释丁达尔效应的成因,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我设计了激光笔照射豆浆、氯化钠溶液及泥水的探究实验及光线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丁达尔效应形成原因。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及集体回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应用物质分类的知识,对分散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供研究问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