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形成)举例说明
文章中说"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现出来,方言是"久而久之"形成的,这些揭示了语言演变的怎样的规律?
学生回答,明确:说明语言演变是种渐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它有相对的稳定性。
(2)讲析第二层(第二--七自然段)
默读第二--七自然段。提示:结合思考课文后练习一。
讨论练习一。学生回答,明确:①这个例子大家都很熟悉,又能说明汉语历古至今的演变情况,有代表性。②这段文字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跟现代汉语差别很大。③在后面分类说明前,作者先举出这个实例的好处,是能具体地较全面地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以及汉语的演变的概貌,为后面的细说伏下一笔。
共同研读第二---一七自然段。
教师点拨:本层次用的是举例说明和比较说明相结合的方法。举例说明前面已经谈了,这里着重谈一谈比较说明。比较说明,一是要注意角度的选择,现在看看作者是就怎样的角度分别进行比较的?(启发学生看笔记,明确:1.字义,2.语法。)二是要注意比什么,即求同还是求异。三是具体分析,综合归类。现在我们不妨重复一下作者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看看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出示小黑板:
邹忌 八尽 , ? 。 冠, , 曰:"我孰 城 徐 美?"其妻曰:"君美 ,徐公 能 ?"城北徐公,齐国 丽 也。忌不 ...... 日,客从 来,与坐谈,问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 君之美也。"
教师点拔:上面没有划线的包括专名,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加框的,表示现代不用的。加一道线的,表示字义未变,现在不单用的。加两道线的表示字义未变,现在使用受限制的。加三道线的表示古代字义现在已经不用的。
划一道线的字,看看它们哪些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请举出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的复音词。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词化成了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中的一个语素)。
看划两道线的字,想想它们在使用上受哪些限制,请以其中一两字为例作一些说明。
学生回答,明确:"与"古代释为同盟者,亲信(名词),又可解释为赞成、对付、给予、等待(动词),还可解释为"和、及"(连词)同、跟、被(介词)。现在"与"主要当连词用,在一些庄重的文体中当介词用。
"而"字,在"现代汉语中缺少一个跟它相当的连词,但又不得不用它,所以不少文体常常少不了它",吕叔湘在1983年的一封信中对文章中的说法作了修正。
看划三道线的字,想想它们的古义和今义有什么不同?试举一两个字来说明。
学生回答,明确:这类字的古义今多不用,现在用的大多是它们的后起义,但在一些文言词语和成语中古义仍有留存,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鞭长莫及","信誓旦旦"等。
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读后提问。
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说明一下本段引用的七个句子各属于什么语法现象?
学生回答,明确: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句代词主语前置)②"君美甚"(补语不用结构助词"得")③"忌不自信"(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④"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⑤不若君之美(结构助词"之"的嵌用)。
除上面几句外,与现代汉语语序相同的有⑥"吾与徐公孰美"。①③是古代特有的句式,②④⑤是古今差别较大的句式。
追问,从引用的这段古文看,语法上与今天相同的是多数,还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