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任务活动二 把握作者情感,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观
1.第一段"信可乐也"中的"乐"具体指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人贤,此为一"乐";聚会时是"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辰良,此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此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此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谓赏心,此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俱备,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2.如何理解第二段中"岂不痛哉"中的"痛"?作者因何而"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痛"指"痛惜"之情。
(2)①一痛人生易老。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却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②二痛情随事迁。来自生命本体的内在欲望永不满足。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美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之产生了。
③三痛时间无情,生命终将逝去。"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的飞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示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大患啊!"痛"来自于对生命有限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
3.第三段中作者"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第三段的"悲"与第二段的"痛"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方面,"我"与古人同悲"死""生"的感慨。"今之视昔":"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另一方面,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前人的文章一样。"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2)相同点:"悲"和"痛"实质上都是一种"悲"情。
不同点:"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痛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叹。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类文明已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样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是一致的,昔人、自我、后人三位一体,王羲之以"千古同悲"之势,深深打动我们。
4.作者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这种消极虚无的人生观,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背景提示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漂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一死生""齐彭殇",认为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人活得窝窝囊囊,有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人死得默默无闻,有人死得轰轰烈烈。
②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微任务活动三 赏析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