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情况。
生 (整理信息后回答)当北美洲人民决定为独立和自由而战时,他们并非不知道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然而,正是为了追求自由,才产生了美利坚民族。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远涉重洋来到美洲,途中历经艰难险阻,而且,来到美洲后的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环境如此恶劣,他们为什么要来美洲?就是为了寻求信仰自由。在独立战争刚开始时,针对当时某些人的和平幻想,美国革命家帕特里克·亨利发表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生 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演说家,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他生于维吉尼亚,是维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以其机敏和演说技巧而著称。1763年,他被选入维吉尼亚议会,直言不讳地鼓吹殖民地的权利。1765年,在反对《印花税法》的演说中,亨利说,"西泽有他的布鲁图,查理一世有他的克伦威尔,乔治三世有......"(那时他被一片"大逆不道!大逆不道!大逆不道!"的叫喊声打断)"但愿我们能从他们的例子中获益,如果这是大逆不道,那就充分利用它吧。"
在日益发展的独立运动中,亨利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亨利是维吉尼亚的第一任州长,他在州里和国家里还担任许多其他的公共职务。不过他的永久名声还是来自这篇1775年发表的慷慨激昂的演说,其结束语是世界闻名的。
师 当时,美洲殖民地与其宗主国英国之间已经进行了历时10年的长期谈判而迄无结果。1775年3月,英国军队在波士顿街道上又进行了屠杀市民的暴行,这预示着更大规模的血腥镇压即将到来。为此弗吉尼亚为向第二次大陆会议派出代表而召开了大会。会上亨利在进步派的支持下,提出了三项议案,要求立即组织民兵;要求保卫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并宣布弗吉尼亚进入战时状态;他为了说明提案而在会上慷慨陈词,作了震撼人心的著名演说,指出处于当时的环境与形势下,沉湎于和平的幻想乃是自绝之路。
总体感知课文
师 帕特里克·亨利,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脍炙人口的演说在美国革命文献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其时,北美殖民地正面临历史性抉择--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协让步,甘受奴役。亨利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饱满的爱国激情,以铁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种种谬误,阐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此,"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为自由独立而战,这篇演说也成为世界演说名篇。
请同学们有表情地朗读该文,并概括各段大意,总体感知该文。
生 第一小节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生 第二小节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生 第三小节论述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的希望,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生 第四小节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
生 第五小节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主张。
探究文本
师 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演讲的目的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采取了什么策略?
生 依据上面的段意分析,亨利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策略。其具体思路如下:
钦敬--不能沉湎于幻觉--正视历史与现实--战争不可避免,只有应战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