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常识,了解现代主义。
2、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 鉴赏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之一-心理描写,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文言短篇小说《促织》讲的是主人公成名因儿子魂化蟋蟀而发家致富的荒诞故事,它揭示了怎样的主旨?曹雪芹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独有偶,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给读者构建了一个人异化为虫的荒诞故事,他又想借助这样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变形记》。
【作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
【写作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传统小说 《变形记》 人物 提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孔乙己》 没有强烈的令人难忘的个性留下来,人物几乎都湮没在一片丑陋、冷漠之中。 情节 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悬念叠出,引人入胜。如《项链》 写的是一些具体琐碎的现实生活的细节,简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 逻辑关系 遵循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对事件的交代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泯灭了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界限。
【《变形记》介绍】
课文节选的只是原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小说各部分的内容是: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地死去,死去后,家里人去旅行。
【内容】
一、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形?
①从社会(或者说公司)角度分析:
a.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的朋友。格里高尔承受着繁重恶劣工作的沉重压力和渴望知己而不可得的孤独感。
b.总是居高临下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对职员非常苛求的老板,没骨气的、毫无同情心、面目可憎的听差、医药顾问和秘书,格里高尔工作圈的人际关系十分恶劣。
②从家庭角度分析:
父母欠下的沉重的债务、家人对他的习惯性的依赖让格里高尔不得不长期忍受他不堪忍受的工作和同事。
③从个体角度分析:
极为厌恶、渴望摆脱,却偏偏必须忍耐,并且是长期忍耐,虽然在理智上可以接受的,但很可能在潜意识里格里高尔是希望有什么突来的变化打破这种他越来越难以承受的千篇一律的极为繁重恶劣的工作与让人憎恨的环境。在万般无奈之下,变形是逃脱目前生活状态的一种途径,虽然不一定是好的途径。就如同我们有时候希望自己暂时消失或者渴望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或者像乌龟一样潜藏起来。
小结:格里高尔不堪忍受现代社会尤其是工作与人事带来的重重压力,这种压力看似平常,然而日益一日不断累积,最终变成了难以承受之重。格里高尔的蜕变是荒诞的,但是谁能说我们这些现代人没有类似的精神危机与蜕变呢?
二、小说中人变虫的情节荒诞,可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又觉得真实可信,为什么?
格里高尔虽是虫形,但实为"人心"。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很真实,比如对甲虫的习性和对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描写把握得很准确。这就是《变形记》的艺术特征:运用荒诞的情节与真实的细节产生艺术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