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教学设计
2018-2019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教学设计第3页

一. 情境分析新知探索

一)说明"是什么"

二)剖析"为什么"

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2.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3.相互转化

三)探讨"怎么办"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对比本框"共性"与"个性"的概念,得出结论。

  

  1.[展示]历届奥运会会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合作探究。

一方面,通过解决下面的问题,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你为什么认定这是某一届奥运会的会徽?它有什么特点让你认出它?(个性)

※你是通过什么要素认定这是奥运会会徽?(共性)这些要素(共性)原来存在于什么地方?

  另一方面,启发学生逆向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理解"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这些奥运会会徽的不同特点能不能离开它们所传递的共同信息?

  2.[播放视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政材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党在十六大具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建设任务是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

  

  3.请你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事物,说明:它是怎样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的?

  

  

  

  设置情境:从以上的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哲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的场合相互转化)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结合导入视频材料,归纳总结:如何建设海南新农村,构建和谐海南社会?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法,以识旧探新知。

  

  为什么我设计这三个层次来解决重难点,这是因为:

  1.哲理比较抽象,但源于生活,所以我选取和运用大量的感性材料都源自生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上升到感性认识,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

  2.理解哲理需要哲学思维,所以我先从个别现象到社会领域、再上升到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引导学生理解。

  3.这个过程中,我充分运用情境激趣与设疑导思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情境,注重启发学生讨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目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体现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个环节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获得新知,充分体现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这个环节取材社会生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关注社会生活的态度。 二. 情境回归知识内化

  1.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知识结构归纳本课内容(板书设计)。

  

  2.教师鼓励学生多运用哲学原理来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知识结构图回归情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突出本课重点,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本课内容,并转化为能力。   五.设计感悟:

  哲学来源于生活,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能够避免以往政治教学、特别是哲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注重学生的知识经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哲理、用哲理指导生活。

  

附:板书设计

相互联结、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