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难点: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三、设计理念与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科探究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学情、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我选择了设疑导思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结合教学方法,本课教学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知识迁移、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大量感性的生活材料为情境,并紧紧围绕"情境导入、情境分析和情境回归"的主线来进行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组织过程 设计意图及依据 一. 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教学片段展示) 1.引言
2.[播放视频]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感悟它们所体现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然后,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本课的课题,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采用情境激趣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具体现材料进行导入,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考、导入新课。 二. 情境分析新知探索
一)说明"是什么"
二)剖析"为什么"
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2.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3.相互转化
三)探讨"怎么办"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对比本框"共性"与"个性"的概念,得出结论。
1.[展示]历届奥运会会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合作探究。
一方面,通过解决下面的问题,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你为什么认定这是某一届奥运会的会徽?它有什么特点让你认出它?(个性)
※你是通过什么要素认定这是奥运会会徽?(共性)这些要素(共性)原来存在于什么地方?
另一方面,启发学生逆向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理解"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这些奥运会会徽的不同特点能不能离开它们所传递的共同信息?
2.[播放视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政材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党在十六大具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建设任务是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
3.请你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事物,说明:它是怎样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的?
设置情境:从以上的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哲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的场合相互转化)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结合导入视频材料,归纳总结:如何建设海南新农村,构建和谐海南社会?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法,以识旧探新知。
为什么我设计这三个层次来解决重难点,这是因为:
1.哲理比较抽象,但源于生活,所以我选取和运用大量的感性材料都源自生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上升到感性认识,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
2.理解哲理需要哲学思维,所以我先从个别现象到社会领域、再上升到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引导学生理解。
3.这个过程中,我充分运用情境激趣与设疑导思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情境,注重启发学生讨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目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体现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个环节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获得新知,充分体现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这个环节取材社会生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关注社会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