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4、背诵这首词。
5、教学重、难点:理清诗歌思路,感受诗歌意境,领会诗人情感。
二、学习过程
1、朗读: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
2、赏析上阕:
(1)、提问: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请调整语序,并把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明确:
(2)、提问:"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词?
明确:
(3)、提问:联系《沁园春•雪》,说说"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
(4)、提问: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朗读句子,指点,正音。(板书)
明确:
(5)、提问:哪几个词用得好?[动词:染、击 、翔]
明确:
(6)、提问: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将秋写得萧杀苍凉、清冷惨淡。"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而诗 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
明确:
(7)、提问:由此"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万物争自由生活,在斗争中获得自由,那么作为人类又应该怎么办呢?所以,在上阕的最后,诗人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试分 析本词上片升华而出的主要的思想感情。
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