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许多青年男女的选择。
生2:在民国时期,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清朝时带封建等级意义的旧礼仪被废除。
生3: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妇女不缠足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生4:民国时期"断发易服"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
师:同学们所说的以上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这一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
师:(过渡)尽管在20世纪初,近代中国一些通商城市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相对于原来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更是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下面,我们好好地考察一下这一变化的种种表现。
2.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都知道,人们上街买东西,只要有钱就行。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买米、买油,除了口袋里要有钱外,还得要有一种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购物票证,否则就买不到东西。当然,这一票证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三幅历史图片,这就是当时每家每户都有的购物票证。
师:请大家想一想,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生1:据我所知,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生2: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师:你们两人的分析很有道理,大屏幕上的材料可以证明你们的观点。
......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11320万吨,1980年为32055.5万吨,1999年为50838.6万吨,50年增长了4.49倍,与此同时人口增长了2.4倍,粮食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
--李兵《中国的人口、食物、知识与制度》
师: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不但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下面,我请同学们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现在我国人民在吃、穿、住三方面的新气象。
生1:我说吃的方面。现在人们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餐桌上除了有鱼、肉、鸡、鸭以外,还有海鲜、牛奶、野味等。人们在吃的方面越来越讲究了,喜欢吃有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肥胖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各种各样的饭店、餐厅和小吃店变着花样招揽顾客,出现了美食节和美食电视比赛等饮食文化活动。
生2:我谈一下穿的方面。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