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变化后,人们的饮食、居住是否也有变化呢?请大家根据大屏幕上的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材料一:本号不惜工本、置有外国机器,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精制各式面包、饼食,各样罐头、饼干,已蒙远近贵客光顾。......今再改良,以西式饼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饼,不独适口,而且花样新奇。
--《大公报》上广告《新式中秋月饼》(1906年9月9日)
材料二:在当时上海新建的建筑群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西方各种建筑流派与各个时期的建筑样式的影子,有的简直是复本,实为世界建筑史上罕见。这一时期,在上海城市建筑的风格上,英国式、希腊式、西班牙式、法国式、俄国式、美国芝加哥学派式、日本式等互相渗透,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建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客观上凸现了世界文明包括建筑文明的共识、互融的走势。
--陈燮君《在世界博览中凸现城市文明》
生1:根据材料一可知,西方人饮食中的面包、罐头和饼干等食品,在近代也输入到中国,这说明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也开始影响中国。
生2:材料二表明,西方殖民者在上海这些通商城市建造大量西式住宅,使得上海出现许多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从一些反映上海风情的电视片中,我了解到这些建筑基本聚集在上海外滩。
师: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同学们清晰地感受到近代中国大城市中人们吃与住两个方面的新气象。但是我提醒大家注意,能够吃西餐、住花园别墅的只是一些买办、资本家、高官显贵和西方殖民者,而一般市民是没有经济条件去享受这些高消费的。至于广大的农村,则仍然生活在贫穷和落后之中。
生:(一位女同学)老师,我知道我国古代有一个妇女缠足的陈规。既然在20世纪前后,有人呼吁男人剪辫子,不知是否有人号召广大妇女不要缠足?
师:(微笑)看来,你的女权意识较强,我们下面就观看一个小品,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新风尚。
(历史短剧表演)剧名:民国初年一对恋人的"悄悄话"。扮演者:一位男同学扮演穿中山装的男青年,一位女同学扮演穿学生裙的女青年。背景:1912年9月的某个夜晚,一对恋人在一家咖啡馆边品尝着咖啡,一边谈论着他们未来的婚事。
(多媒体播放短剧)
男:亲爱的,你母亲在我们办婚事时会要多少聘礼呢?
女:亲爱的,你不用担心。现在是民国,一切都变了,我父母亲也变得开明了。你想想,自从我们交往以来,我父母亲干涉过我们的关系吗?没有。他们也反对原来男女婚嫁要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俗。前天,我母亲还跟我说,我们俩的婚事要新事新办,不讲排场,要讲文明。
男: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你没有缠脚,这就说明我未来的岳父母开明了。既然如此,举行婚礼那天,我也就不必向岳父母行跪拜之礼了,向他们三鞠躬就可以。对于那天来参加婚礼的嘉宾,凡是年轻的,我就与他握手;凡是年纪大的,我就对他鞠躬,以示欢迎。
女:是啊,现在啊,握手、鞠躬成为最流行的礼节了。我们学校老师现在遇上校长,也是一边握手,一边称呼他为先生,以前都是称呼他为"大人"的。
男:还有,就是婚事的日期,是定在国庆那天,还是元旦那天呢?
女:这个,我要征求我父母的意见,看他们觉得哪一天方便就选哪一天。
男:好,到那一天,我换上西装,你换上旗袍,我们一起到照相馆照一张结婚照。
女:亲爱的,太好了,就按你说的办吧。
师:从以上的短剧中,你觉得民国时期风俗习惯相对于后来有什么变化?
生1:在民国时期,我国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逐渐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