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关于〈春之声〉的通信》)主人公的心理结构线索即是小说的结构线索。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时隐时现,却不容忽视的时间结构线索。只不过前者为主要线索,后者为辅助线索。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把心理结构与时间结构交织为一体,把时间表现形式溶进了心理活动过程的叙述中。作者扎实的传统文学意识和清醒的语言意识使得我们不难于从形式上去把握那时间脉络。在火车两小时零四十七分的行程中,拟声词"咣"出现了五次。"咣"的复现,充当了时间线索的标志词。小说开始,"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咣"车厢门打开,到站了,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新的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车厢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直到主人公到站,小说结束。"咣"连接了一个完整事件的始终,也构成了清晰可感的时间序列。"光斑"是通过车厢唯一小方窗投射到壁上,随车厢门的开关而隐现,随车行速度的快慢而移动的光线投影,"光斑"也作为时间标志词,复现四次,与"咣"交替使用,辅助说明了时间序列。时间结构在呈直线流动,心理结构也在流动,不过是以跳跃的、时序错乱的、时空倒置的的方式在流动。表面看是杂乱无序、漫无边际的,构成心理结构的心理活动片段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我们发现,每一心理活动片断内部却有着联系。如:
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
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火车的噪音旱烟的辣味→南瓜的香味→汗味→柿子的甜味→绿豆香→绿豆苗→绿豆
......
上述词语间接地与心理结构主线相扣相合,使每一意念,每一闪念,不再以游离于主题之外。它们使内容丰富、结构推进,与"咣""光斑"构成的时间结构线索相交织,通过火车在运行,时间在流逝,思绪在驰骋的外在意象,展现了小说结构的自然流动性。
下面讨论几个问题:
①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那么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
明确: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
②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破烂的闷罐子车和崭新的火车头,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明确:破烂的闷罐子车是落后生活的象征,而崭新的火车头则代表着未来生活的希望。
③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那么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
明确: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
④文章第四段写到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工厂和西门子公司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了中德差别,对中国现状的不满,但又充满信心与期待。
⑤小说第15段作者批评什么,赞美什么?
明确:批评指手画脚总批评别人的人,赞美忍辱负重埋头苦干的人
⑥作者写到闷罐子车里的三洋牌录音机有何作用?
明确:它是在沉寂封闭中产生的新兴事物,说明人们生活开始改变了。
⑦约翰斯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
本曲是约翰•斯特劳斯不朽的名作。它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其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3、技巧鉴赏
①在艺术表现上,它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小说采用"放射性结构",有力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纵笔所向,今昔中外、乡风城貌,了无拘牵,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