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三 春之声 教案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三 春之声 教案第2页

荸荠(bíqí) 揿(qìn)

<文脉梳理>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细说教材>

1、学习目标

①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②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2、内容导读

《春之声》是王蒙在新时期对小说艺术进行大胆探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揭示出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作者曾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揭露出我们生活进程中出现的曲折和矛盾,但他并非只是一味地描绘社会生活的阴暗侧面,相反,他总是注意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时代本质,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春之声》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从困难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春之声》是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同时也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

《春之声》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从国外考察归来,坐一辆条件恶劣的闷罐子车回阔别20多年的家乡探亲,本来很有些不快,但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人放德语歌曲,这又使他兴奋起来。作品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根据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而是着力于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这决定了作品呈放射性的结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呈现出放射性的线条。所有的线条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闷罐子车里的主人公的心灵。小说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最能体现"意识流"手法特点的自由联想。如小说的第二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主人公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引起一连串的联想,这些联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它们只是在某一点上相似或者相关。这种自由散漫、跳跃式的联想显然突破了传统小说叙述上在时空方面所受的局限,腾挪自如。

通过"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作品反映了很广的生活面,使生活现象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强烈的对比,如中国和外国,乱糟糟的车厢与童年生活的平静,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身与崭新的火车头,等等。最主要的对比是,落后、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先进的、精巧的进口录音机在放德语歌曲。很难确切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但可以感受到其基本的主题倾向,那就是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转机。小说所描写的生活现象明显带有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特点。这个主题倾向正是在一系列对比中展现出来的。

在结构上,小说不会但运用了心理结构线索,还运用了时间结构线索。小说由于集中使用某些表现手法,大量运用心理描述和具有历史意蕴的象征手法,使语言呈现出结构的扩张感、表现手法的新奇美和鲜明的时代感。

《春之声》的事实结构是:主人公岳之峰坐两小时零四十七分的闷罐子车返乡探亲。作者选取放射性的心理结构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主人公在车上的感受、联想和回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呈流动状态,使小说结构产生了自然流动性。这种写法开垦了人的内心世界这个大有可为的认知领域,打破了小说靠一条主线,按时空顺序来展开情节的传统模式,促使小说叙述形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推进。王蒙自己也总结到:"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