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历史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屏幕上出现的问题:"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这位老人,是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及其后的问题: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是怎样让中国人富起来的?
学生听歌曲,并思考大屏幕上列出的问题: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是怎样让中国人富起来的?
教师板书: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并从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出第一目: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探究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资料,引领学生感知这段历史。并展示材料: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 --世界银行评价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然后结合大屏幕上的材料和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内容归纳整理这次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1978-12
教师播放《复兴之路》中关于邓小平将改革在中国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视频剪辑。
展示材料: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由以上材料引出第二目: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改革在中国势在必行。
改革在中国必须进行。那么,该如何改呢?中国这样大,从何处着手?这时有人说从沿海开始,因为沿海经济基础好、便于引进新技术;也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因为城市是经济中心;还有人说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风险小。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中国的改革应该从何处着手?
学生分组自主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
由此引出农村的改革。播放《小岗村的改革》引导学生得出农村的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简单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然后引导让学生分析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
从农村的改革自然过渡到城市的改革。举例说明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端,引导学生分析国有企业究竟存在哪些弊端?该如何行改革?
学生指出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端,讨论该如何改革。
教师归纳学生的观点,引出国企改革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国企改革的意义。
材料展示: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的谈话
由此引出第三目: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师通过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让学生感知改革开放对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知识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起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1978年12月是共和国前进中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2、简要分析我国的改革为何要从农村开始?
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大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
(1)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
(2)歌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主阅读者部分内容,并结合投影仪上的地图归纳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并在创设的氛围中自然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根据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习惯。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 )
A、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D、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中国的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不正确的是( )
A、农村人口多
B、农民生活贫困
C、农村生产力水平低
D、农村资源丰富
3、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
A、管理体制 B、分配体制
C、所有制体制 D、企业规模
4、中国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种面积最大的一个是( )
A、深圳 B、珠海 C、厦门 D、海南 完成《课时作业(九)》P17-18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背景:"文革"结束,迫切需要纠"左"
工作重点的转移 标志:十一届三中全
基本内容:
历史意义:
原因: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过程: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意义: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标志:
中心环节:
原则:
3.国企改革内容及作用:
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形成过程:
特点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