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2.1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1课时 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2.1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1课时 教案第4页

  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的联系。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会经常保持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

  教师:总之,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我们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们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提升。

  教师:除了这一方面的原因,还有哪些原因呢?

  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归纳起来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我们来理解这个原因:

  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因为在人存在的条件下,世界现象尽管纷繁复杂,但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物质(存在)现象和精神(思维)现象两大类。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身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灵魂和肉体、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无法解释做梦等现象,就把它看作是灵魂的作用,并认为灵魂在人死时离开了身体而继续活动,因而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是人类探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原始形式。

  到了奴隶社会,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产生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成了哲学家探讨的基本问题。尽管这一基本问题在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它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西方哲学史围绕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感觉和思维是由物体投射出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始基的本原,客观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中世纪的欧洲虽然宗教占统治地位,哲学基本问题被掩盖在神学的外衣下,但一切重大哲学问题的争论都没有离开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就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15世纪下半叶,人们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真理性的认识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这就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