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教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教案第2页

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依据?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生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说的太好了。大家鼓励一下。(生鼓掌)

生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的文化交流的,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我觉得就是讽刺。"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

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但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思想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生14: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