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当时,统治者将人分为十阶,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处于仅优于乞丐的卑贱地位。《西厢记》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时代的伟大作品。它通过莺莺与张生这对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形象地表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元杂剧
概念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一般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元杂剧里的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 剧本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Ⅱ.文化常识
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如《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 为泗水亭长。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故又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