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上有了深度。王国维甚至捧他说:他的词是用血写的。词,经过温、韦、冯、李四家,就有了个性与特点。
北宋开始,出现近一百年的表面繁荣。这时候,词坛上的晏殊、欧阳修等,继承了冯延已的路子。刘熙载《艺概》说:"冯延已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话虽如此,但是时代变了,词的题材、内容、情调、句法都不能不有所扩充和变化。欧阳修的景物描写,范仲淹的边塞抒情,都是晚唐词中所不可见的。词的革新者是柳永。他在小令外,创制了慢词的形式,并且尝试过适用于慢词的多种表现手法。他的词不止写闺情,还有羁旅、城市风光、小市民生活等内容。稍后出现了另一个革新家苏轼。他用词反映广阔的生活面,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走出"花间",走向人间:形式上,吸收散文、唐诗、口语入词,并以声律服从内容,不肯剪裁内容以就音律;风格上,创立了豪放雄健的词风和清逸洒脱的词境。明代张綖就是以苏轼的词和秦观的词比较,才总结出北宋词豪放与婉约两个趋向的。李清照的词既集婉约派诸家之长,又受苏轼词风的影响,卓然自树一帜。加上周邦彦等人的成就,词在北宋,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已臻于极盛。
词发展到南宋,按照一般规律,似乎应该从成熟走向衰落的下坡路了。不料它忽然联系了时代矛盾和政治斗争,容纳了爱国的思想内容,词风由柔靡一变而为激昂慷慨,从而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思想火花,赢得了诗歌的命。应时而生的大词人辛弃疾,一方面专力为词,蔚然成宗,在词的艺术上集大成,创新路:一方面以词抒发他的爱国热情,使词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社会功能和价值。其他格律派大词人姜夔等并非没有优秀作品,但在他的面前,便相形失色。从词的发展看,或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词的内容决定它的存在意义。只要它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愿望,就有了永恒的生命。第二,"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王国维语)词的独特的、丰富的艺术足供后人吸取、借鉴和欣赏。
2、词的形式与特色
词与古体、近体诗不同,自有其形式与特色,大致说来,不妨归纳为三点:
A 多样的形式,多变的音节
姑且不论《词律》或《词谱》中的两千词牌和三倍的词体,就是现在常见、常用的词牌也不下数十种。词的句式,则从一字句到九字句,无所不备。另外,五字句又有一、四的,七字句又有三、四的变化。总之,词是杂言体,长短相间,错落有致。用韵方面,有音节急促的人音韵,也有平韵、仄韵,也可平仄相间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因而吟诵起来,饶有情致。
B自然的语言,丰富的手法
词的语言崇尚自然。凡文言、口语,乃至诗文成句皆可入词。至于其表现手法,如散文的转折呼应,诗歌的情景交融、比兴寄托,辞赋的铺陈用典,民歌的重复与双关,都能在词中使用。
C深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
造境与抒情是词的两大特色。无论写景、述志、论事或描绘细微的感情和情绪,都以创造的意境、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为好。
3、词的意境和风格
词贵有意境。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可知境界,即意境,就是将生发出来的情意,融成语言,浸入情感,构成形象和图景。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即使统为婉约派或豪放派,也各自不同。至于大词人,他们的作品更不会限制在一种单一的风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