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词的思想性
词在古典诗体中受到时代及产生与发展条件的限制,思想性一般都较差,情调也往往不很健康,但这不能概括所有。仍有不少的词使人积极向上,产生积极效果,具有社会意义。
5、词的艺术性
词的篇幅虽然短小,内容虽然偏狭,但是它的艺术成就,比起诗、赋、散文,毫无逊色。我们读词,主要也正为了艺术借鉴。了解它语言文字之美,形象、意境之深,结构的转折呼应,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姿,对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及鉴赏能力,都是极有帮助的。还以前面引起过的诸词为例,分述如下:词的文字,好就好在修辞炼句不露斧凿之痕,务求达到自然浑成之美。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自然浑成,象是信手拈来,其实用意很深。又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迷"、"失"字眼,接下去"可堪","孤馆"两个双声;还有李清照《永遇乐》的家常语,辛弃疾《贺新郎》的论时事,做到语妙如珠,诗情盎然,都是再三斟酌的结果。古人做诗词写文章,一字一句务求妥贴精当。这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我们应当继承下来。
词的形象和意境使词增添了艺术魄力和诗的光彩。凡难状之景、难述之情,难描之物,难诉之言,都能通过形象和意境更好地表达出来。像冯延已的《鹊踏枝》、辛弃疾的《贺新郎》、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渔家傲》,即使读起来对其中的意思不甚了然,也一样会倾心爱悦,产生美感。再如欧、晏、辛的三首言情词,被王国维从中摘其断句,当作了做事业、做学问必经的三个境界;苏、陆、辛的三首述志词,借一种植物或一件平常事情,概括了平生、体现了品格和理想。这都可以说是词的形象和意境所显示的奇异功能。如果写散文、小说,甚至是应用文,学会了捕捉形象和创制意境,也会引人入胜,增强效果的。
小小的一首词却具有严密的结构。词分上、下片,多数词利用过片作承接、停顿、逆转、加深、加强之用,但也有不分上下片,一气贯下的,像引过的辛弃疾的《青玉案》。词有呼应,如辛弃疾《摸鱼儿》,下片写宫怨,至结语"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仍回到上片的春怨上去;如李清照《永遇乐》末句"听人笑语"与开头"人在何处",呼应了"人"字,却代表两类人。秦观《鹊桥仙》,使上片结语推翻一个"恨"字,下片结语推翻一个"忍"字(忍就是"不忍"的意思)。词有转折,辛弃疾《菩萨蛮》最明显,随着换平、仄韵,意思也有了转折。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章法脉络也很分明。总之,学会剖析一首词,一件小小的艺术品,研究它的结构、层次,起伏关连,将提高我们剖析及设计一篇长文的能力。
词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取用不尽。一篇之中,有突出一种表现手法的,也有多种表现手法联翩而来的。最常见的是情与景的相互为用。或景中寓情,如辛弃疾《菩萨蛮》中的恨水怨山;或情景相照,如欧阳修《蝶恋花》之有情有景。还有比喻的运用,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看试手,补天裂"、"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之类。有的词以白描见长,如李清照的《永遇乐》;有的词借故实论事,如辛弃疾的《贺新郎》。传统习见的有比兴寄托一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以春怨、宫怨感时;又有咏物见志一法,如陆游《卜算子》咏梅花品格。有的词运用想象,如李清照的《渔家傲》;有的词偏于写实,如苏轼的《江城子》。总之,大词家多能根据主题与情感,巧妙地发展或创造多种表现手法,形成独特风格,写出绝妙好词。
四、思考问题。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轼 "人生如梦"的感慨?(结合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