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 3课时 教案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 3课时 教案第2页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第四本:张君瑞梦莺莺杂剧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剧情梗概:

  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为了能与莺莺亲近,他寓居于普救寺的西厢房。

  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

  张珙挺身而出,写信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杀退孙飞虎。

  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违约赖婚,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私定终身。

  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

  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二、 关于作者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他生活的时期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三、 《西厢记》的来源和演变及主题

  来源和演变:唐代诗人元稹写了传奇小说 《莺莺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四百年左右的时候,即金代,说唱家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后人习惯称之为《董西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为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的基础。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五万言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人物、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主题:《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六、介绍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1、中国古代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