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 (1)通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绘祥林嫂外貌的语段可以发现祥林嫂的外貌有如下变化:①初来鲁镇,二十六七岁,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红,顺着眼。②再来鲁镇,三十一二岁,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有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精神。③临死之前,四十岁上下,手拄竹竿,下端开了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初来鲁镇时她青年丧夫,勤劳善良,安分耐劳,她本想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可却仍被婆婆再嫁到深山里去,可是不久丈夫又病死了,儿子给狼吃了,生活中的惨重打击,使她重新回到鲁镇时"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当她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四婶一声"你放着罢!"以及柳妈的关于死后要被阎罗大王锯成两半的惊语,使祥林嫂的精神完全崩溃了。她在长期的打击与折磨下,精神麻木,已陷入极度悲哀。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的苦痛与恐怖。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下,祥林嫂一步步被逼上死亡的道路。
4.祥林嫂是否对生活做过反抗?结合课文总结这一人物形象。
点拨 "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同时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吞噬。
5.结合全文,分析导致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 ①直接原因:婆家逼她改嫁;柳妈的地狱、报应的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精神上产生的重压;鲁四老爷家在祝福时对她的态度。
②深层原因:封建而愚昧的社会。
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6.结合全文,分析卫老婆子及文中侧面提到的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这三个人物形象。
点拨 这三个人都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对祥林嫂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卫老婆子与祥林嫂的婆婆合伙把她劫去,她们是坑害祥林嫂的帮凶,但她却认为这是婆婆应当做的。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里,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