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第2页

  进入必修五之后的高中生,开始具备阅读与鉴赏的双重能力,能够在阅读中精益求精地思索,也初步领悟了语言文字的审美功效,甚至有一些学生已经无可置疑地爱上了语文这样一门涉猎广,有历史感,能够给你带来美的享受的学科,在这个前提下,就可以带领学生去体悟文艺随笔的深邃之美,至于体会的深浅,也由学生兴趣的深浅,积累的厚薄决定,但是可以说,一定具备了瓜熟蒂落的可能性,应该在老师的带领下放手一试。

   (洪迈《容斋续笔》)

  王安石如此推敲一字,才有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是为"咬文嚼字"。

  (二)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三)读例。诵读全文,本环节重点是解决阅读疑惑,领悟例证内蕴,探究例后之理。

  1.整理出文中前5个例证,分别是《屈原》、《水浒》、《红楼梦》、《史记》、推敲。

  3. 通过诵读,体会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例与套板反应的不同表达效果。

[知识备答]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咬文嚼字》中有三处举例、一处引用,用来说明道理。对此如不甚了了,会影响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

  1. 关于石秀骂梁中书:见于《水浒传》第六十二回。有关故事情节是:梁山好汉石秀劫法场救卢俊义被梁中书捉住。梁中书是北京大名府留守司的留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女婿",由于他是朝廷奸臣的忠实走狗,所以石秀骂他是替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话中的"你这"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蔑视。

  2. 关于杨雄醉骂潘巧云:见于《水浒传》第四十四回。故事说得是杨雄上梁山之前的一个情节,杨雄的妻子潘巧云跟和尚裴如海通奸被石秀发现,石秀把此事告诉了杨雄,杨雄在酒醉的情况下骂了潘巧云,一连说了六个"你这",发泄了难以忍受的怒气。

  3. 关于茗烟骂金荣:见于《红楼梦》第九回。茗烟是贾宝玉的书僮,陪侍宝玉在家塾中读书。金荣是与贾府沾亲的一个孩子, 也在这个家塾中读书。金荣依仗贾瑞等人做靠山,欺负了宝玉的好友秦钟。茗烟仗着主子在贾府的地位,大闹学堂,骂了金荣,公然叫阵:"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话中的"你是"有假设语气,意为"你若是""假若你是",还带着"你不是好小子"的讽刺意味。

  4. 关于"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见于韩愈的《答李翊书》一文。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叙述了自己长期学写文章的体会,阐述了一些精辟的观点,其中一条就是写文章必须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定要把那些陈旧的话、那些许多人都已经说过的话去掉。惟陈言之务去,就是"务去陈言",为了强调而采用了宾语前置句式。

  (四)明理。

  1.把每个例证想要证明的道理在文中找到,看看他们如何彼此印证。

  2.整理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3.欣赏文本例理交融的特点。

[教师备答]

  1.文章结构: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屈原》《水浒》《红楼梦》三个例子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的意味。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苏东坡例正是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五)讨论。

  1. 学生自读,讨论,分小组总结出自己阅读与写作中咬文嚼字的例子,披文入情。

  (六)举证。

  1.小组发言,举出咬文嚼字的例子。

  2.教师点拨,把咬文嚼字的道理渗透到学生日常的阅读与写作中去,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教师备答]

1.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 原文: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改文: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解说:郑谷改齐己《早梅》诗中的一个字,早梅的神韵顿出,齐己惊诧不已,举手加长跪而拜,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