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替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话中的"你这"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蔑视。
2. 关于杨雄醉骂潘巧云:见于《水浒传》第四十四回。故事说得是杨雄上梁山之前的一个情节,杨雄的妻子潘巧云跟和尚裴如海通奸被石秀发现,石秀把此事告诉了杨雄,杨雄在酒醉的情况下骂了潘巧云,一连说了六个"你这",发泄了难以忍受的怒气。
3. 关于茗烟骂金荣:见于《红楼梦》第九回。茗烟是贾宝玉的书僮,陪侍宝玉在家塾中读书。金荣是与贾府沾亲的一个孩子, 也在这个家塾中读书。金荣依仗贾瑞等人做靠山,欺负了宝玉的好友秦钟。茗烟仗着主子在贾府的地位,大闹学堂,骂了金荣,公然叫阵:"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话中的"你是"有假设语气,意为"你若是""假若你是",还带着"你不是好小子"的讽刺意味。
4. 关于"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见于韩愈的《答李翊书》一文。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叙述了自己长期学写文章的体会,阐述了一些精辟的观点,其中一条就是写文章必须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定要把那些陈旧的话、那些许多人都已经说过的话去掉。惟陈言之务去,就是"务去陈言",为了强调而采用了宾语前置句式。
(四)明理。
1.把每个例证想要证明的道理在文中找到,看看他们如何彼此印证。
2.整理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3.欣赏文本例理交融的特点。
[教师备答]
1.文章结构: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屈原》《水浒》《红楼梦》三个例子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的意味。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苏东坡例正是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