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秦国因别国贿赂而得的土地与它战胜别国而得的土地相比较,它的实际数目多达百倍。)
②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想得到的,诸侯最怕失去的,当然就不取决于战争了。)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而强暴的秦国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它们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最终落到被灭亡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拿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
6.第二段从哪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之因的?主要是针对哪三个国家而言的?运用了哪几组对比?哪些论证方法?
(赂秦而亏,破灭之道也。韩楚魏。对比一:秦攻取所得与受贿所得对比;对比二: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对比三:祖辈父辈创业之难与子孙奉送之易对比;对比四:诸侯有限的土地与暴秦无限的贪欲对比;对比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对比。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
7.据文意,"古人云"中"薪不尽""火不灭"各比喻什么?
(喻赂秦之国的土地还没有送光。喻秦国的贪欲没有满足的时候。)
8.用"//"将本段文字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①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的变化,经此事实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②将祖辈父辈创业之难与子孙奉送之易进行对比,将诸侯有限的土地与暴秦无限的贪欲进行对比,说明由于赂秦"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③引用古语,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①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五国既丧( )④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⑤洎牧以谗诛( )⑥革灭殆尽之际( )⑦诚不得已( )⑧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⑨胜负之数( )⑩始速祸焉( )
2.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所以燕国虽然是一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是用兵抗秦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