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4.归纳观点:
所以,人民需要的大众的文化,就应该既有经典、传统、高雅、严肃的,也有流行、时尚、通俗、娱乐的。
电视节目是这样,其他的文化现象也是这样。正如P88页专家点评中说到的......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一直是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目标。
5.深度分析:
但是我们讲的俗,是通俗,绝不是庸俗、更不是低俗。
以小沈阳在地方台的演出造型、语言,和在央视、北京台表演的不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说明,主流媒体在"将低俗改造为通俗"上做的努力。
6.透彻理解: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能不能总结出什么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呢?如何理解"真正"的含义?
7.教师归纳: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是一种多样、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是对人和社会的长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文化。是一种面向人民,反映人民利益的文化,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而不是单一的、一味迎合经济利益的文化。强调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不一样。举例;易中天的"萝卜史学"
环节四: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明确"学会选择"的重要原因。
1.提出设问:
那么,在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背景下,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 选择是我们每个人郑重的思考。我们能不能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谈谈学会选择的深层次原因呢?
2.教师归纳: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对个人而言)
一定的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给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对社会而言)
3.教师引导:该怎样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呢?教材P97一个方向两个方针三个贴近。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以电视传媒为视角,通过对比分析了文化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对电视栏目的交流中看到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的变化和忧虑的现象。
通过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明确了在文化生活中为什么要提高自己选择文化产品、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知道了我们需要发展的是喜闻乐见的大众的文化。那么下节课,我们就具体来说一说,如何选择的问题。谢谢大家。
六、教学反思:
1.《文化生活》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新增内容。如何讲好文化课,是每一个政治教师的命题。实验区的老师们将本册教材形容为"好学乐教",实践过才发现,文化并不好教。要想教出文化课的政治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什么是文化课的政治味呢?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课堂实践经验,我发现,政治课上讲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现象,也就是文化的表象上
